欢迎光临汇报书
当前位置:和记娱乐网页-和记娱乐平台 > 报告范文 > 社会报告 > 农村报告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3篇-和记娱乐网页

发布时间:2022-09-10 18:22:01 查看人数:64

【导语】农村小学调查报告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3篇优秀的小学调查农村报告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村小学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

【第1篇】农村小学调查报告范文

xx年2月份,笔者春节从北京返回地处中原的老家。一路走下去,从京城到市里,再到县城到村庄,所到之处,聊起天来,人们都不由自主地会聊到教育,聊到孩子。上至七八十岁的退休老教师、老农民,下至正在面临着孩子上学问题的三十来岁的年轻父母。他们都会关心教育、关注教育。可以感受到,教育,在基层老百姓中,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民生问题。在数日的调查中,乡亲们围绕着自己的、孩子们的教育经历谈了很多,笔者发现,或多或少都和村小有关。笔者的村庄里有一所小学,因为地处中原,我们就称呼她为“xx小学”吧。不同年代的人谈起中村小学,就构成了xx小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笔者就以中村小学为原点,勾勒调研的主要内容。

一、村小的兴盛:从能上初小到义务教育普及

老人们都说,在他们小的时候,能够上几年学的人,少之又少。解放前中村没有学校,只是一家私塾,老先生带几个孩子,老师地位也不高,普遍流行的是,“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学的内容也多是《三经》、《百家姓》等。家长们的期望,大多是认得几个,不当“睁眼瞎”就行,读书做秀才,毕竟只是绝少数人的事情,那都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哪里是平头老百姓能想的?

1947年一解放,村里就办起了小学,先是在地主家的宅院里,后来又专门新修了学校,这就是中村小学。适龄的、超龄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够进学校门了。生于1950年代的村民,大多数都能够上完“初小” [1] ,因为学校就在村里面,方便得很。但是,由于物质贫乏生活贫困、兄弟姐妹多负担重,学生们大多要完成繁重的劳动后,在听到上课铃时才跑着进学校。很少人能够读“高小”,因为高小在村外的乡镇,要带着粮食,又无法兼顾家里的劳动,所以家长也就不让上了。我父亲常常会说起,他作为家里的长男,没有能够读高小,早早地在生产队里劳动了。他很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被爷爷看见了,就会被训斥“还点着灯,不费油吗?!快点儿灭了!”。虽然只是读了初小,父辈们基本上都能识文断,很多人还保持了阅读、记事的习惯。同时,也让父辈有了强烈的供养儿女们读书的愿望,也为xx小学的兴盛提供了心理条件。

xx小学兴盛于1980-1990年代。1984年中村筹办了初中,兴建了新校区,小学和初中在一个校园里。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入学读书的。新入职的老师多,从外面也调了老师来。老师们大多认真负责,至今我还记得年轻的班主任如何教我们保护眼睛,如何要求我们写日记。这一时期,xx适龄儿童都读完了小学,读到了初中。上学时节,学生们三三两两地从各条胡同走向学校;放学时节,学生们从大门口三五成群地又走向各条胡同,恰如村庄里新鲜的血液在不停地流动,使得村庄充满了生机。

上大学的人也越来越多:1961年中村出了第一个大学生,他考入了名牌大学——xx大学。此后在很长时间里他都是xx唯一的大学生。1980年代中村出过四个中专生。1990年代,我同村的同学中,三个读了中专,两个读了大学。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以为,上小学就是要上自己村里的学校。

二、何以衰落:村小逐步空心化

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六十年来,我家乡的教育经历了大发展之后,如今面临着城市化进程中发展的大问题。直观地呈现为县城小学的超大班额,村庄小学的逐步衰落。孩子越来越少,老师没有精神去教,在现有的情况之下,学校也不可能再补充新的教师。记得梁鸿在《中国在xx》中写道,xx学校变成了“养猪场”。而我原本以为,中村作为一个有着五六百年历史的两千多人口的村庄,一个不仅有小学且有初中的学校,生源不会流失那么严重。几十年来,一年级新生都稳定在五十人左右。然而,xx、xx年,连续两年招生都少于10人。孩子们大多数都去了县城上小学。xx小学的衰落状态,已经是每个关心着它的人不可否认的了。其结果,一方面是县市的大班额,小学生常常一个班超过百人,三个孩子一张桌,老师都要带着麦克上课。老师很多的精力放在维持课堂秩序上,孩子们时常有的孩子一个学期也没有机会回答一次问题。另一方面,是村庄小学的了无生气。

对于我所提出的“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县城里去”的问题,家长们、乡亲们的答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认为村里的教育水平太低,想让孩子到县里接受更好的教育。村里的教育水平太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师资问题”。一是觉得老师没有责任心,“不办事”,教得“不中”。xx小学现有8名老师,除了两名幼师毕业的老师外,其余6名都是本村的民办教师转正而来。家长们都非常清楚他们的背景,其中有的老师小学本就没有毕业的,只是因为关系进了民师队伍,然后又“暗箱”操作成了公办教师。几个家长反映说曾经多次找校长换老师,坚决不能让xx教。校长很挠头,说,我也没法儿叫他下岗。“没一点儿办法,就拉倒了(就算了),但凡有点儿办法,那就得给孩子找个好点儿的学校!”。除了对老师们本身的文化水平、教学水平不满意之外,乡亲们对一些老师的道德水平也颇有微词。广为流传的段子是“哥啊,咋又是你呀?!”这话据说出自派出所抓赌的警察。“哥”,就是学校的校长。校长、老师们经常打麻将、赌博,这让家长们很不放心。二是学校里的确开不齐课。学校根本就没有体育、音乐、美术、英语课教师。对于现在想让孩子全面发展的父母而言,这也是选择让孩子去县城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因为外出打工,父亲不在身边,妈妈、爷爷奶奶没有太多能力管教孩子,干脆就送到县城里,寄宿制的,省心。家长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寄宿制的学校,一切都有专人负责,孩子应该会更好的。

再次,也有跟风的原因。别人家都把孩子送到外边儿读书了,你不去,“显得比别人矮半截”、“显得你没本事”!也害怕将来孩子埋怨自己,不给创造好的教育条件。 所以,也有一些家长,尽管很犹豫,不愿意让孩子那么小就离开自己,也担心“一个班里那么多人孩子学不好”,但还是托人找关系,花钱把孩子送进去。

综上所述,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并不是家长们积极的自主选择,而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并不是去留皆优,优中选最优的选择,而是去留皆忧,忧中选少忧的选择。把孩子送到县城

后也是忧心忡忡,他们也朴素地意识到,一个班里“百十号人”,“老师哪儿顾得过来”!有些孩子的作业,老师是根本就没有批改过的。诚如家长们所言,“如果自己村的小学能够教得好,谁愿意把孩子独自丢在县城里呢”?“再怎么着,在家吃得也会比学校好!”然而,如今,他们越来越多地家庭分离:男人们独自在大城市里打工,孩子们独自在县城里上学,女人、老人们独自留在村子里守着土地、带着更小的孩子。

在教育部实施一系列义务教育均衡化政策之后,村小的硬件条件和县城小学的条件在逐步缩小。然而,作为教育之魂的师资间的差距却是越来越大。城市化的进程为优秀师资提供了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而向下流动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xx-xx》的调查显示,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xx.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xx.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xx.3%为“向上流动”,xx.2%为“平行流动”,只有x.5%为“向下流动”,而且流动者多为年轻教师、高职称教师和优秀教师。

在回乡的路上,遇到不少做老师的老同学,他们都觉得教师工资太低了!我初中时的老同学中师毕业后,夫妇二人都在一所村小教书。好在xx年她丈夫通过考试,到了县里新成立的小学,又买了学校的集资房,“生活这才好了些”。她告诉女儿说,“你就是拉棍要饭,也不能再当老师!”。这让我特别地吃惊!记得1993年,我们中学习最好的人就是要上中师的。有许多人,复读数年,就是为了考中师。而今,许多人却为教师身份叫苦不迭了。我细细追问,老师们说,这也和学校领导有关,一些校领导歪风邪气,老师下功夫教,不如给他送礼、搞好关系重要。这表现在职称晋升、职务升迁、绩效工资方面特别明显。在生活清贫之外,精神苦闷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校长整天说,不出事就行,别的就不用管了”。“我所能做的一大好事就是,把那些愿意学习、学习不错的学生,想办法弄到县城里的学校。”我的老同学如是说。她自己也一直在寻找机会离开村小,一如当年要努力考上中师。

那么,村小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吗?能不能让“自己村的学校”活起来,焕发出活力来呢?我和乡亲们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

三、以何重振:怎么样让农村的学校活起来?

能否有好的师资是农村教育能否活起来的关键。但怎么样让“自己村的学校”活起来呢?乡亲们认同老师们的工资的确不高:“老师们的工资,两千多块钱,的确不算高”。但是,他们又认为,和老师们的付出相比,两千块钱也不算低,“再说他们还都有地”。乡亲们认为,村小里的老师,也得分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那种中师、大学等“正牌”学校毕业的老师,村里也没有地的,教得好的。这部分老师应该大幅度地提高工资和待遇。另一部分各种转正的老师。他们有地,每月还有两千多块钱,村庄里的生活成本也低,他们是生活得很好的,也没有什么压力,经常打麻将。这部分老师,就应该清退。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这部分老师中,也会有很有责任心、教育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他们认为,这部分老师,也应该归到第一部分老师里面。如此反复,讨论的结果,不再以是否有承包田为标准,也不以学历、出身为标准,而是以是否胜任教师工作、品德行为是否符合师德为标准。

所以,想要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想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大家认为,还是要整体规划教师队伍。首先得清退不合格的老师们,特别是那些品德、修养根本就不适合做老师的人,给些钱也好,就是不能让他们再教了。然后,培训现有的师资,同时,招聘新的教师。现在这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愁没老师。要用高工资招聘新的、好的老师。他们甚至说,就是大家再集资出钱也可以,只要能有好老师。

强化农村师资培训,对教师基本教育理念的重新启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当务之急。重整教师队伍,自然是根本之策,但事关历史,又涉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问题,绝不是教育一家能够决定,也不是短时期可以解决的。恐怕真的要靠历史自身来消化。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培训,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基本教育理念的启蒙,就成为挽救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不仅一些老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而且,模糊不清的观念在老师们中盛行,亟需澄清。

在我回乡调研的日子里,时常听到乡亲们抱怨说现在的老师都不怎么管学生。学孬学好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儿,老师没啥责任心。我觉得这在乡村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把它和现行义务教育体制连结起来思考,我认为这是源于在传统的升学压力消失的情况下,老师们没有积极性。但在和家长的一次偶然聊天中,我意识到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教育理念的问题。

她问我:“现在他们 [2] 都说,教育部有文件,不叫管学生,愿意学就学,不愿意学拉倒!有这一条冇?他们说这个都上了教育法了!”我吃了一惊!她继续说,贺老师没法了,既不叫打,又不叫站,看见调皮捣蛋的学生怎么办呢?就让学生蹲在那儿,蹲得时间长了,脚都麻了。就让他去坐一会儿,脚不麻了就再去蹲着。她说,教育部不应该规定得这么死,还不如给学生点儿压力了,这样学生能学好些,老师还能有点儿责任心。

我向她解释,无论是教育法,还是教育部,都没有规定老师不能管学生,而是讲老师不能体罚学生。村里老师,之所以把这一规定理解为不让“管”,大概是长久以来“管就是体罚”、“体罚就是管”的传统。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单一到体罚,不让体罚,就理解为不让管,从而放弃对学生的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又或者,单纯地避免明令禁止的体罚形式,不让罚站,就罚蹲。绝不是说不能惩罚学生,更不等于说不能管学生,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要求老师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很多事物,包括教育,往往在过渡时期会更糟糕,以前的传统在消失,被禁止,而新的观念、规则又处在旧传统的解读、消极的抗拒之中。村小的教育,就处在这样的境况之中。因此,亟需对农村教师进行教育理念、教育法的启蒙,结合传统上的习惯做法和现在的理念、要求,有针对性地正本清源,提高教师们的认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村小的吸引力。

此外,做好农村学校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管理是重要抓手。“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中小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决定了校长的在学校发展上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的品行、水平,对教师队伍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xx年教育部所实施的针对农村校长的国培计划,值得期待!培训如有实效,功德无量!但想要有实效,恐怕需要下大功夫!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范文(2)

《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一、 调查的背景:

本课题组以省“xx”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实验方案为切入口,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和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立足学校实际,深入开展课题的调查研究,扎实推进实验进程,初步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二、 调查的目标:

以平乡县常河镇中心小学、平乡县西位明德小学两所农村小学为实验学校,对近1100名学生,18个班级展开调查。采用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学习的方法,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时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初步了解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三、调查的方法:

访谈法:教师交流访谈、实验班学生访谈

调查问卷法:对两所实验学校全体学生进行调查问卷。

四、 具体实施:

1、教师交流、访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实际、学科特点和任课教师及家长展开交流和座谈,初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常河镇中心小学由王涛和贺庆江负责,西位明德小学由郭巧格和闫震负责。(xx年12月28日上午9:00在西位明德小学进行访谈,xx年12月29日上午9:00在常河镇中心小学进行访谈,29日下午整理材料,将整理好的材料交马军锋。)

2、学生访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学习的方法,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时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对常河镇中心小学的五年级三班和六年级四班,两个实验班共103名学生进行访谈,由马军锋、吴晓敏、王素华负责。对西位明德小学的二年级一班和三年级一班,两个实验班共141名学生进行访谈。由闫震、闫祎宁、马宁负责。(xx年12月30日上午进行访谈,xx年12月31日将访谈的结果整理好,形成书面报告,和访谈记录一起交给王涛。)

3、问卷调查:对常河镇中心小学和西位明德小学近名1100学生,18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西位明德小学由闫震、闫祎宁、马宁负责发放和收集,常河镇中心小学由马军锋、吴晓敏、王素华负责发放和收集。(xx年1月4日发放调查问卷,xx年1月6日上午第二节课,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课题研究办公室,整理调查问卷,做出数据分析。)

五、调查分析:(xx年1月9日—xx年1月12日)

(一)学习兴趣和态度:

1、课堂表现:

问题一:在课堂上,你能积极回答问题吗?

a、从不回答 b、偶尔回答 c、经常回答

选择:a、0.4% b、64.4% c、35.1%

2、教学手段:

问题一:你喜欢老师利用多媒体上课吗?

a、不喜欢b、还行c、特别喜欢

选择:a、8.8% b、36.1% c、55%

3、解决问题:

问题一:解题时,你是否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a、不是 b、有时是 c、基本上是

选择:a、3.5% b、41.9% c、54.4%

问题二: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你会怎么做?

a、直接不理睬 b、能解决就解决,不能就放弃 c、自己动手、动脑力求自己解决

选择:a、0.4% b、38.1% c、61.4%

问题三:在学习中,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怎么办?

a、放弃、不理睬 b、请教老师,请教同学 c、提出讨论,寻找解决办法

选择:a、1.3% b、74.7% c、23.9%

问题四:你在做题时是否经常只注意结果而不关心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a、从不这样 b、有时这样 c、常常这样

选择:a、40.4% b、44.4% c、15.1%

4、作业情况:

问题一:你的学习主动性如何?

a、主动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有时间的话会自己寻找新的学习任务

b、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c、有时候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选择:a、44% b、40.9% c、14.9%

5、课后复习:

问题一:你学习过的知识,是否还会复习?

a、不复习 b、有时复习 c、经常复习

选择:a、1.7% b、57.5% c、40.7%

6、课后反思:

问题一:学完课文之后,你是否尝试不看书而回想出它的要点?

a、不是 b、有时是 c、基本上是

选择:a、16.7% b、39.6% c、43.6%

问题二:你学习后经常反思吗?

a.无 b.有时 c.经常

选择:a、7.8% b、51.7% c、40.3%

(二)学习方法:

1、发现新知识:

问题一:、在学习上,当你发现新知识时,你能?

a、不理睬b、有兴趣就会学习 c、及时分析,并学会新知识

选择:a、0.8% b、28.9% c、70.1%

2、知识记忆:

问题一:在学习必须记住的知识时,你是否会考虑它是什么意思?

a、不考虑 b、有时考虑 c、基本上考虑

选择:a、0% b、32.8% c、67.1%

问题二:在记忆新知识时,你是否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a、不是 b、有时是 c、基本上是

选择:a、0.4% b、33.4% c、66%

3、小组合作:

问题一:在学习上,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吗?

a、不愿意 b、无所谓 c、愿意

选择:a、1.7% b、17.5% c、80.7%

问题二:小组合作交流时,你觉得哪种方式最合适?

a、不听也不发言 b、争着说,抢着说 c、认真听,轮流说

选择:a、0.8% b、3.5% c、95.5%

4、学习方法总结:

问题一:问题解答后,你是否重新检查和总结解题方法,并把它记住?

a、不那样做 b、有时那样做 c、基本上那样做

选择:a、3.4% b、50.2% c、46.3%

问题二:你是否定期做学习总结?

a、不是 b、有时是 c、经常是

选择:a、21.1% b、52.1% c、26.7%

问题三:你是否经常制定学习方法?

a、从不 b、有时 c、是

选择:a、11.4% b、51.3% c、37.2%

问题四:你的学习方法是怎样的得出的?

a、老师讲解 b、学习同学 c、自己总结

选择:a、38.2% b、18.3% c、43.4%

问题五:当你学会新的学习方法后,你的心情如何?

a、无所谓 b、一般 c、开心

选择:a、3% b、11.8% c、85%

问题六:你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对于你学习新知识的帮助大吗?

a、没有帮助 b、有点帮助 c、帮助很大

选择:a、0.4% b、13.5% c、85.9%

问题七:你是否对某些科目有独特及有效的方法?

a、全部都没有 b、有一部分 c、全部都有

选择:a、5.1% b、72.7% c、22.1%

(三)课后自主学习:

1、获得信息的途径:

问题一:你课后获得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是?

a、教材书籍 b、报刊杂志 c、电视和广播和网络媒体

选择:a、27.3% b、7.7% c、64.8%

2、上网交流:

问题一:你认为和同学最佳的交流方式是:

a、写信 b、电话联系 c、qq聊天

选择:a、17.3% b、31.4% c、51.2%

(四)校本课程:

1、经典诵读:

问题一:每天课前的“经典诵读”你是怎么做的?

a、不认真读 b、基本上认真读 c、认真读

选择:a、2.8% b、30.8% c、66.2%

2、英语对话:

问题一:在英语课上你经常用英语对话吗?

a、不是 b、有时是 c、经常是

选择:a、45.3% b、45.8% c、8.8%

班 刊:

问题二:你阅读“班刊”吗?

a、从不读 b、偶尔读 c、喜欢读

选择:a、19.2% b、48.2% c、32.4%

3、教师讲坛:

问题一:学校开展的“教师讲坛”活动,觉得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吗?

a、没有帮助 b、有时有帮助c、 有很大帮助能学习到课外知识

选择:a、2.1% b、17.1% c、80.7%

(五)综合实践:

问题一:你喜欢综合实践课吗?

a、不喜欢 b、喜欢 c、喜欢并且积极参与

选择:a、5.7% b、55.7% c、38.5%

六、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课堂教学观察和教师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课后自主学习、学校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学习兴趣和态度方面:我们课题小组针对课堂表现、教学手段、解决问题、作业情况、课后复习、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态度不积极。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在课堂上发言不主动,对待问题时依赖性强,不能主动地进行思考问题和想办法解决。课后不能坚持经常复习,对学过的知识不经常进行反思。

学习方法方面:我们课题小组针对“发现新知识”、“知识记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总结”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一部分学生有兴趣就会学习,有一小部分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兴趣。在知识记忆方面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知识的意义不进行思考和了解就是死记硬背,缺少记忆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方面学生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缺少交流的信息资源,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在学习方法的制定学生不经常总结,自己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依靠老师和同学介绍学习方法,自己不总结。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方法比较陈旧,学习方法的运用不够灵活。

课后自主学习方面:学生喜欢上网和老师同学交流,在网上也能获得学习的信息。

校本课程方面:我们课题小组从经典诵读、英语对话、班刊、教师讲坛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比较高,但是存在课程资源准备不足,对身边的校本资源、地方文化特色挖掘不够深的现象,不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综合实践方面:学生喜欢综合实践课,但不知道如何去参与。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活动,还是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少,教师缺少实践意识,不能把综合实践和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七、实施建议:

我们课题小组针对农村小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一)、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挖身边的学校文化进行校本课程研究。

(二)、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三)、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学习

(四)、改变学校课程结构,从兴趣入手创新学生学习方式。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范文(3)

关于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一、二年级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 三、四年级阶段的要求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 五、六年级阶段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阅读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终身学习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存在的问题也很多,距离《课标》的要求还很远。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更突出,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陔子的阅读情况,我对本校中高年级随机选取100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的目的:

一是了解我校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二是通过调查,了解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以利于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质量。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我校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学生课外阅读量少。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读过的课外书很少,其中没有读过课外书的占27%,读过2—5本的占68.3%,读过10本的占4.7%。

2、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能力低下。通过调查发现,喜欢课外阅读的占23%,绝大多数学生读课外书只看情节,走马观花,能够“查典或问别人弄清意思”的占10%,“作读书笔记”的占5%。

3、学生课外阅读资源贫乏。调查发现,部分有阅读的兴趣的同学家中藏书5本以上的占10%,2本以上占53%,没有藏书的占37%。有44%的同学父母认为课外阅读用处不大。

(二)出现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一直以来,“课外书”被认为是“闲书”,对提高学习成绩没有多大作用,没有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的课外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漠然视之,读也是放任自流,使得学生不会读。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渐渐失去了兴趣,更谈不上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2、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来源匮乏。首先是学校藏书数量少,内容陈旧,而且大多数学校图书室未向学生开放,学生想读书却无处借阅.其次多数学生家中没有图书,学生放学回家想看书却无书可看,再加上有好多家长认为课外书是“闲书”。

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各级学校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条件和机会,一味地应付抽考、会考,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语文和数学两科的课业学习上,课外作业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就连节假日也要对付大量的家庭作业,学生想读书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同时,许多家长也认为读课外书籍影响学习,因此,不让学生看课外书,一旦发现,轻则没收,重则毁掉,学生在家里想看书也不敢看。

四、调查总结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可能改变的办法有以下几点:

1、培养兴趣:不同的学生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所以教师不仅要熟知图书的内容,更要加深自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图书时才能游刃有余。在国外,如果孩子不喜欢阅读,人们不会认为是孩子的问题,而把原因归结为家长和老师没有为他创设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没有发现他喜欢和感兴趣的阅读材料。那我们,要使学生的阅读成为“悦读”,该怎么做呢?有爱看书的父母,才有爱看书的孩子。”家长读书、看报、上网无疑是孩子无声的榜样,在家长的潜移默化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更爱看书,写作能力也强。如果家庭中缺乏读书的氛围,怎么指望孩子喜欢看书呢?这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家长自己放弃学习的情形目前在我校一些家庭中并不鲜见。

2、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建设,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中小学配套足量的图书,建好图书室、阅览室,使学生有足够的课外阅读资源.

3、各级学校领导、教师应转变观念,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形势,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这些都有赖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因为课内学习毕竟是有限的。

4、科任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有阅读的内部动力。其次要进行阅读指导。一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二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鼓励他们多读好书;三要让学生每天花一定时间读书,养成习惯;四要做好读书笔记;五要定期举行读书会,让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5、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联手,从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入手,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例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阅读现状,同时了解孩子在家中的阅读情况。教师也应经常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和课外阅读等情况,教师与家长应该多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范文(4)

我在农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老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八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老师及校长19人。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5.8%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栾卸村,拥有生产康必得的集团公司,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莲~山 课件>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几乎没有。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教条,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反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在沙河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庭通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第2篇】农村小学调查报告

云南省福贡县农村小学生冬季衣着和鞋履情况调查报告(图片来源:《希望工程》杂志)

为了更客观地了解西南地区小学生冬季“缺衣少穿”的现状,进而使相关公益资助服务更加贴近当地受助者的实际需求,中国青基会发起了关于“云南省福贡县农村小学生冬季衣着和鞋履情况”的小型调查,该项目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苏杨研究员的业务指导。

调查的初衷是反映中国西南省份小学生冬季“缺衣少穿”的客观现实。因西南省份纬度较低,地理位置接近或穿越北回归线,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冬季相对温度较高,零度以下天气零星散见。这种总体的气候状况容易导致一些人认为,这些地区“缺衣少穿”只是正常现象;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在那些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气温仍然很低,单薄的衣衫和拖鞋并非冬季的正常着装。带着这些相互冲突的观点,我们调查组进入实地展开了调研。

12 月上旬,调查组赴云南西北怒江州福贡县进行了相关调查。该调查目的县的选择,由谙熟云南全境基本情况的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荐。由于福贡县可以呈现出西南边远贫困地区的一些典型特征,因而颇具代表性。

县情背景介绍

该县是少数民族聚集县。傈僳族(75%) 在境内人口最多,怒族(20%)是世居民族, 汉族是该县的少数民族。这里与缅甸接壤,缅甸籍的打工者在怒江全州都颇为常见。

该县为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所夹持,居民沿怒江峡谷而居。传统草编民居多搭建于半山,农业也大都集中在陡峭的大山上,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土地挂在山坡上”。虽然属于中国南方,但地处山区的福贡县气候成垂直分布。境内河谷区域属亚热带,半山坡属温带,高山属寒带。县内最高点在碧罗雪山上,海拔4300米;最低点是海拔1010米的怒江江面,相对高差超过3000米。

1、经济背景

根据统计年报,怒江州在xx年云南省共16个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中倒数第一;而福贡县则是倒数第一(怒江州)中的倒数第一:该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460 元,在云南省县市区排名中为最末一位——第129 位。福贡县现任县长曾用“边区中的边区,贫困中的贫困,落后中的落后……”来总结福贡县的县情。xx年12月初,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xx-2022 年)》提出,未来十年将对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福贡县属于《纲要》所提及的14 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滇西边境山区。

与经济相对困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物价畸高,与北京等大城市相差无几。而由交通不便导致的物流成本的增加,使得部分商品价格甚至还高出北京的同类商品。高物流形成的原因是路网的缺乏,地处峡谷地带,怒江州府六库至福贡只有一条主干道。

去往福贡的交通情况和所耗时间可以直接体现物流的艰难。六库在怒江峡谷南端,离六库最近的机场是南部的保山市或西边的大理市,到达这两个城市机场一般需从昆明转机。自保山市或大理市进入六库,高速车程三四个小时。而六库一路向北去往福贡县,120 公里车程同样需要三四个小时,而且常伴有堵车。当地官员介绍,越向北海拔越高,地理位置越偏僻,交通运输成本自然越高,物价也就越高。比如一双在州府六库售价约五十元的杂牌皮鞋,到了福贡就会涨价,而再往北边的贡山县就会卖到一百元。

物流成本的昂贵对于此次调查的数据分析尤其重要。

2、教育背景

福贡县对教育极为重视。尽管xx年县财政收入只有2658万元,但当年教育投入高达983 万元。而且,据教育局领导介绍,福贡县已经达到并超过国家教育改革纲要所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 的目标。

近年来,福贡县的基础教育相关投入在持续加强,“两免一补”全覆盖,“边疆补贴”全落实。每个在校小学生每月补贴95元,由学校统筹安排,基本可实现住校学生吃住全安置。在学校里不仅免除学杂费,作业本、笔等文具也由学校发放,就餐质量也不错,“零负担”下的家长如今愿意送孩子上学,该县小学生阶段辍学率小于1%。因为家长们多数汉语不通,现在鼓励孩子“读了书过得更好”。而鼓励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也是地方政府的宣传重点之一,“磨刀不误砍柴工上完初中再打工”的大标语直接刷在了山体上。

现在对家长来说,孩子主要的花费就是日常衣物,此行调查的20 位家长每年为孩子的支出从一百元到数百元不等,其中主要的内容就是衣物,部分家庭条件略好或有搭车途径的学生会从家长那里拿到交通费。

调查的对象、内容及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二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共计197人,这些学生分布于6 所学校,其中包括:4 所完小(含1 所中心完小)和2个教学点。虽然学生的穿着情况与年级并无直接相关性,但调查仍然尽量覆盖了几乎全部年级,一年级因汉语学习时间短(入学仅3个月)而没有实施问卷调查。完小和教学点的比例选择兼顾了总体的学生数和宏观并校趋势。

此外,我们还就相关问题对20 位学生家长以及6 所学校校长做了结构式访谈。

此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是福贡县农村小学生冬季衣着和鞋履情况,此外也涉及一些相关问题。就学生的问卷调查而言,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上学状况,包括是否住校,上学的交通方式,需要多长时间等问题;第三部分为冬季鞋履情况,包括鞋子的类型,新旧程度,价格以及数量;第四部分为冬季衣着情况,包括冬季穿衣的件数,是否有棉衣,所穿衣服是否能保暖,身上最保暖衣服的价格,以及增添衣服的需求等问题。

为了跟学生的调查问卷形成对照,我们也对一些家长做了结构式访谈。访谈内容既包括子女的衣着和鞋履状况,还增加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对子女的经济投入状况。在校长的访谈中,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硬件与软件方面的设施状况、财政投入状况、以及对资助的需求情况。

方法上,我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定量研究层面,设计了学生问卷,以及针对学校校长和家长的结构式访谈问卷。考虑到学校地理分布的特殊性和调查团队人力上的限制,抽样上我们放弃了概率抽样而采取了立意抽样的方法。

我们依据学校类型(覆盖完小和教学点)、地理分布、交通状况以及调查人员人数,抽取了6 所农村小学中的197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定性研究层面,我们具体采用了非结构式访谈和民族志的方法。一方面,我们对典型学校及5个左右的典型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另一方面,我们围绕调查主题,在当地市场做了衣服和鞋子价格的调查,并且在村庄中做了很多村民日常生活的参与式观察。这些定性的调查对于我们的数据分析极为重要。

调查数据的分析

1、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

调查样本中,傈僳族学生占绝大多数, 而汉族学生最少。其中,92.4% 的学生为傈僳族,5.1% 为怒族,1.0% 为汉族,1.5% 为白族。学生年级分布于二年级到六年级,平均年龄分布在9 岁到14 岁(见下表1):

从表1 的均值上看,二年级学生平均年龄为8.97 岁,说明他们的上学年龄普遍偏晚。从样本标准差上看,高年级(四、五、六年级)的标准差明显大于低年级(二、三年级),说明在高年级中,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差异较大。以六年级为例(标准差为1.12),其中,最小的学生11 岁,最大的学生则达到17 岁。数据表明,到了高年级, 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学习进度跟不上,出现留级现象。

学生家庭成员数平均为5.4,75.1% 的学生家庭成员数为4~6 个。学生父母的职业状况以务农为主,占据92.8%;父母均为公职人员的占5.6%,只有父亲是公职人员的占1.6%。在父母打工情况的调查中,66.3% 的学生的父母均在家务农,22.3% 的学生的父母中有一个在外打工,11.4% 的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

2、学生的上学与鞋履状况

调查样本中,住校学生占57%,全部来自完小,教学点无住校生。住校学生休息时间比较灵活,有的上十天学放三天假,有的放半月假或月假。在上学方式中,走路上学的占95%,骑自行车和坐公交车的各占2.5%。在上学时长一项中,47%的学生上学时间超过1 个小时,17.1%的学生超过2 小时,13%的学生走路上学超过3 个小时。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计时工具的缺乏和时间概念的缺失,部分被调查小学生对时长缺乏概念。而典型特征是大大缩短了其走路时间,某班多位学生都自认为走路时长为半小时,而了解情况的班主任根据其居住村落判断为3 小时甚至更长。

在过冬所穿鞋子类型中,赤脚占1%,拖鞋占了27.6%,运动鞋(或其他可保暖鞋类)占71.4%。在学校类型和鞋履类型上,可以发现:穿拖鞋学生主要集中在教学点。(见表2)

在鞋履类型与上学时长的关系上,我们也发现:赤脚走路上学的学生,上学所需时间确实相对短些,因为他们来自于教学点,家校距离较近;而穿运动鞋上学的学生,上学时间相对最长,说明家校距离最远;在上学时长上,性别差异并不明显(见图1)。

图1:性别、鞋履类型与平均上学时长

但是,从图1 来看,即使是教学点,赤脚走路上学平均时约23 分钟。这在我们看来已不可思议了,但在小孩子那里还属能忍的范围;超过45 分钟时,他们才选择穿拖鞋; 对他们来说,超过1 个小时的时候,运动鞋才成为他们的选择。可见,运动鞋对他们是多么的珍贵,除非迫不得已,否则学生不轻易穿。在冬季所穿鞋子的新旧程度(以购买时间衡量)一项中,约25.9% 的学生鞋子是最近一个月刚买的,49.7% 的学生买了才半年左右(见图2)。

图2:所穿鞋子的新旧程度

但是,这绝不表明学生特意追求时尚,经常买新鞋。要理解这一数据,我们必须联系到当地市场背景。据此行的市场调查,二三十元的鞋子充斥市场,而这些价低的鞋子并非“物美”。有位班主任老师说,二十元的运动鞋在不总穿的情况下,都未必穿得过一个冬天,还不如十元钱的人拖鞋耐穿。另据云南省青基会理事长沈光鑫介绍,整个云南省边远地区等贫困乡镇,都是假货泛滥。

也就说,鞋子之所以新,首先是因为鞋子本身质量差;再加之农村学生经常走山路,致使鞋子易磨损,不得不经常重复购买低价低质量的鞋。一位家住乡镇的家长在访谈中说,他只给孩子买50 元左右的运动鞋,因为25 元的运动鞋只能穿15 天,而50 元的能坚持5 个月。该学生家长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在乡镇集市上买卖货物,其清晰的数概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一些家长的计算中,如果买不起更好的鞋,还不如穿拖鞋。

在鞋子价格的调查中,59.9% 的学生鞋子价格低于20 块钱,30.2% 的学生鞋子价格在21-50 元之间,也就是说90.1% 的学生鞋子价格不到50 元。就此,还需要参考当地的物流背景:由于交通不便导致的物流成本增加,使得这里的物价水平几乎与北京持平,部分商品价格甚至高于北京的同类商品。调查时某年轻老师脚穿一双国内二线品牌运动鞋,花200 多元在县城买的,而同样品牌、鞋款在大城市的实际购买价格只需150 元。所以,不管真货、假货, 这里的价格都相对较高。近6 成的学生鞋子低于20 块钱, 可以想象其耐穿性如何。

在鞋子数量方面,22% 的学生常年只有一双拖鞋, 67% 的人除了拖鞋,只有一双其他鞋子可换(通常是运动鞋,当地人叫常通鞋),而这双鞋子大部分时间不轻易穿着,除非是上体育课,或者走较远的山路,平常大部分时间还是拖鞋。而这两部分人占到了样本总数的近90%。所以,冬季穿拖鞋的学生真实比例要远远大于之前统计的27.6%。

3、学生衣着状况及需求

在冬季所穿衣服件数的调查中,约62% 的学生所穿衣服不超过两件(见图3)。在福贡,由于海拔相对较高,温差大并常有山风,冬天早晚气温常低于5 度。对于四处透风,没有任何供暖设备的教室和宿舍来说,薄薄的两件衣服显然不足以保暖。而且,观察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所穿衣服不仅少,且十分破旧,有的看起来几个月没换洗过了。据某教学点点长介绍,有些看上去不太合身的衣服是民政局联系捐赠的二手衣物,这里的学生不挑穿,有衣服遮体就可以凑合过冬。

图3:冬季所穿衣服件数

在是否有棉衣选项中,没有棉衣的学生占57.6%,剩下的42.4% 的学生虽然有棉衣,但也显得十分破旧。在冬天所穿的最好(最保暖的)衣服的价格调查中,价格低于30 元的占51.3%,30 至50 元之间的占35.4%。也就说,冬天学生身上所穿的最好衣服的价格低于50 元的占了86.7%;而价格超过100 元的只占2.1%。在冬天所穿衣服是否能保暖一项中,61%的学生不能保暖。在进一步问到冬天还需要增添什么衣服的题目中,12.1% 的学生需要保暖内衣,19.3% 学生需要棉衣,10.7% 的学生需要运动外套,57.9% 的学生以上都需要。

为了为此次调查留下照片记录,每到一校我们都从多角度拍摄学生照片。面对镜头时学生们有时腼腆有时雀跃,回看自己的照片是最兴奋的一刻。不过我们也发现,拍照时很多孩子面对镜头微笑前总要习惯性的吸一下鼻子,镜头拉近时,会清晰的看到不少学生人中处的清鼻涕痕迹,显然,早晚的天寒、单薄的衣衫让部分学生们引致感冒。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大山阻挡日照时间短,该地区冬季大部分时间温度偏低,最低气温甚至低于零度,早上上学路上平均气温都不到10度,学生们穿着单薄的衣衫走在山间小路上。

关于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一、二年级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 三、四年级阶段的要求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 五、六年级阶段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阅读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终身学习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存在的问题也很多,距离《课标》的要求还很远。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更突出,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陔子的阅读情况,我对本校中高年级随机选取100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的目的:

一是了解我校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二是通过调查,了解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以利于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质量。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我校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学生课外阅读量少。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读过的课外书很少,其中没有读过课外书的占27%,读过2—5本的占68.3%,读过10本的占4.7%。

2、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能力低下。通过调查发现,喜欢课外阅读的占23%,绝大多数学生读课外书只看情节,走马观花,能够“查典或问别人弄清意思”的占10%,“作读书笔记”的占5%。

3、学生课外阅读资源贫乏。调查发现,部分有阅读的兴趣的同学家中藏书5本以上的占10%,2本以上占53%,没有藏书的占37%。有44%的同学父母认为课外阅读用处不大。

(二)出现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一直以来,“课外书”被认为是“闲书”,对提高学习成绩没有多大作用,没有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的课外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漠然视之,读也是放任自流,使得学生不会读。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渐渐失去了兴趣,更谈不上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2、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来源匮乏。首先是学校藏书数量少,内容陈旧,而且大多数学校图书室未向学生开放,学生想读书却无处借阅.其次多数学生家中没有图书,学生放学回家想看书却无书可看,再加上有好多家长认为课外书是“闲书”。

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各级学校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条件和机会,一味地应付抽考、会考,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语文和数学两科的课业学习上,课外作业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就连节假日也要对付大量的家庭作业,学生想读书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同时,许多家长也认为读课外书籍影响学习,因此,不让学生看课外书,一旦发现,轻则没收,重则毁掉,学生在家里想看书也不敢看。

四、调查总结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可能改变的办法有以下几点:

1、培养兴趣:不同的学生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所以教师不仅要熟知图书的内容,更要加深自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图书时才能游刃有余。在国外,如果孩子不喜欢阅读,人们不会认为是孩子的问题,而把原因归结为家长和老师没有为他创设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没有发现他喜欢和感兴趣的阅读材料。那我们,要使学生的阅读成为“悦读”,该怎么做呢?有爱看书的父母,才有爱看书的孩子。”家长读书、看报、上网无疑是孩子无声的榜样,在家长的潜移默化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更爱看书,写作能力也强。如果家庭中缺乏读书的氛围,怎么指望孩子喜欢看书呢?这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家长自己放弃学习的情形目前在我校一些家庭中并不鲜见。

2、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建设,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中小学配套足量的图书,建好图书室、阅览室,使学生有足够的课外阅读资源.

3、各级学校领导、教师应转变观念,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形势,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这些都有赖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因为课内学习毕竟是有限的。

4、科任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有阅读的内部动力。其次要进行阅读指导。一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二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鼓励他们多读好书;三要让学生每天花一定时间读书,养成习惯;四要做好读书笔记;五要定期举行读书会,让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5、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联手,从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入手,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例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阅读现状,同时了解孩子在家中的阅读情况。教师也应经常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和课外阅读等情况,教师与家长应该多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一、 调查的背景:

本课题组以省“xx”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实验方案为切入口,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和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立足学校实际,深入开展课题的调查研究,扎实推进实验进程,初步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二、 调查的目标:

以平乡县常河镇中心小学、平乡县西位明德小学两所农村小学为实验学校,对近1100名学生,18个班级展开调查。采用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学习的方法,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时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初步了解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三、调查的方法:

访谈法:教师交流访谈、实验班学生访谈

调查问卷法:对两所实验学校全体学生进行调查问卷。

四、 具体实施:

1、教师交流、访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实际、学科特点和任课教师及家长展开交流和座谈,初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常河镇中心小学由王涛和贺庆江负责,西位明德小学由郭巧格和闫震负责。(xx年12月28日上午9:00在西位明德小学进行访谈,xx年12月29日上午9:00在常河镇中心小学进行访谈,29日下午整理材料,将整理好的材料交马军锋。)

2、学生访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学习的方法,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时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对常河镇中心小学的五年级三班和六年级四班,两个实验班共103名学生进行访谈,由马军锋、吴晓敏、王素华负责。对西位明德小学的二年级一班和三年级一班,两个实验班共141名学生进行访谈。由闫震、闫祎宁、马宁负责。(xx年12月30日上午进行访谈,xx年12月31日将访谈的结果整理好,形成书面报告,和访谈记录一起交给王涛。)

3、问卷调查:对常河镇中心小学和西位明德小学近名1100学生,18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西位明德小学由闫震、闫祎宁、马宁负责发放和收集,常河镇中心小学由马军锋、吴晓敏、王素华负责发放和收集。(xx年1月4日发放调查问卷,xx年1月6日上午第二节课,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课题研究办公室,整理调查问卷,做出数据分析。)

五、调查分析:(xx年1月9日—xx年1月12日)

(一)学习兴趣和态度:

1、课堂表现:

问题一:在课堂上,你能积极回答问题吗?

a、从不回答 b、偶尔回答 c、经常回答

选择:a、0.4% b、64.4% c、35.1%

2、教学手段:

问题一:你喜欢老师利用多媒体上课吗?

a、不喜欢b、还行c、特别喜欢

选择:a、8.8% b、36.1% c、55%

3、解决问题:

问题一:解题时,你是否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a、不是 b、有时是 c、基本上是

选择:a、3.5% b、41.9% c、54.4%

问题二: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你会怎么做?

a、直接不理睬 b、能解决就解决,不能就放弃 c、自己动手、动脑力求自己解决

选择:a、0.4% b、38.1% c、61.4%

问题三:在学习中,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怎么办?

a、放弃、不理睬 b、请教老师,请教同学 c、提出讨论,寻找解决办法

选择:a、1.3% b、74.7% c、23.9%

问题四:你在做题时是否经常只注意结果而不关心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a、从不这样 b、有时这样 c、常常这样

选择:a、40.4% b、44.4% c、15.1%

4、作业情况:

问题一:你的学习主动性如何?

a、主动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有时间的话会自己寻找新的学习任务

b、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c、有时候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选择:a、44% b、40.9% c、14.9%

5、课后复习:

问题一:你学习过的知识,是否还会复习?

a、不复习 b、有时复习 c、经常复习

选择:a、1.7% b、57.5% c、40.7%

6、课后反思:

问题一:学完课文之后,你是否尝试不看书而回想出它的要点?

a、不是 b、有时是 c、基本上是

选择:a、16.7% b、39.6% c、43.6%

问题二:你学习后经常反思吗?

a.无 b.有时 c.经常

选择:a、7.8% b、51.7% c、40.3%

(二)学习方法:

1、发现新知识:

问题一:、在学习上,当你发现新知识时,你能?

a、不理睬b、有兴趣就会学习 c、及时分析,并学会新知识

选择:a、0.8% b、28.9% c、70.1%

2、知识记忆:

问题一:在学习必须记住的知识时,你是否会考虑它是什么意思?

a、不考虑 b、有时考虑 c、基本上考虑

选择:a、0% b、32.8% c、67.1%

问题二:在记忆新知识时,你是否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a、不是 b、有时是 c、基本上是

选择:a、0.4% b、33.4% c、66%

3、小组合作:

问题一:在学习上,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吗?

a、不愿意 b、无所谓 c、愿意

选择:a、1.7% b、17.5% c、80.7%

问题二:小组合作交流时,你觉得哪种方式最合适?

a、不听也不发言 b、争着说,抢着说 c、认真听,轮流说

选择:a、0.8% b、3.5% c、95.5%

4、学习方法总结:

问题一:问题解答后,你是否重新检查和总结解题方法,并把它记住?

a、不那样做 b、有时那样做 c、基本上那样做

选择:a、3.4% b、50.2% c、46.3%

问题二:你是否定期做学习总结?

a、不是 b、有时是 c、经常是

选择:a、21.1% b、52.1% c、26.7%

问题三:你是否经常制定学习方法?

a、从不 b、有时 c、是

选择:a、11.4% b、51.3% c、37.2%

问题四:你的学习方法是怎样的得出的?

a、老师讲解 b、学习同学 c、自己总结

选择:a、38.2% b、18.3% c、43.4%

问题五:当你学会新的学习方法后,你的心情如何?

a、无所谓 b、一般 c、开心

选择:a、3% b、11.8% c、85%

问题六:你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对于你学习新知识的帮助大吗?

a、没有帮助 b、有点帮助 c、帮助很大

选择:a、0.4% b、13.5% c、85.9%

问题七:你是否对某些科目有独特及有效的方法?

a、全部都没有 b、有一部分 c、全部都有

选择:a、5.1% b、72.7% c、22.1%

(三)课后自主学习:

1、获得信息的途径:

问题一:你课后获得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是?

a、教材书籍 b、报刊杂志 c、电视和广播和网络媒体

选择:a、27.3% b、7.7% c、64.8%

2、上网交流:

问题一:你认为和同学最佳的交流方式是:

a、写信 b、电话联系 c、qq聊天

选择:a、17.3% b、31.4% c、51.2%

(四)校本课程:

1、经典诵读:

问题一:每天课前的“经典诵读”你是怎么做的?

a、不认真读 b、基本上认真读 c、认真读

选择:a、2.8% b、30.8% c、66.2%

2、英语对话:

问题一:在英语课上你经常用英语对话吗?

a、不是 b、有时是 c、经常是

选择:a、45.3% b、45.8% c、8.8%

班 刊:

问题二:你阅读“班刊”吗?

a、从不读 b、偶尔读 c、喜欢读

选择:a、19.2% b、48.2% c、32.4%

3、教师讲坛:

问题一:学校开展的“教师讲坛”活动,觉得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吗?

a、没有帮助 b、有时有帮助c、 有很大帮助能学习到课外知识

选择:a、2.1% b、17.1% c、80.7%

(五)综合实践:

问题一:你喜欢综合实践课吗?

a、不喜欢 b、喜欢 c、喜欢并且积极参与

选择:a、5.7% b、55.7% c、38.5%

六、存在的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课堂教学观察和教师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课后自主学习、学校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学习兴趣和态度方面:我们课题小组针对课堂表现、教学手段、解决问题、作业情况、课后复习、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态度不积极。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在课堂上发言不主动,对待问题时依赖性强,不能主动地进行思考问题和想办法解决。课后不能坚持经常复习,对学过的知识不经常进行反思。

学习方法方面:我们课题小组针对“发现新知识”、“知识记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总结”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一部分学生有兴趣就会学习,有一小部分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兴趣。在知识记忆方面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知识的意义不进行思考和了解就是死记硬背,缺少记忆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方面学生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缺少交流的信息资源,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在学习方法的制定学生不经常总结,自己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依靠老师和同学介绍学习方法,自己不总结。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方法比较陈旧,学习方法的运用不够灵活。

课后自主学习方面:学生喜欢上网和老师同学交流,在网上也能获得学习的信息。

校本课程方面:我们课题小组从经典诵读、英语对话、班刊、教师讲坛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比较高,但是存在课程资源准备不足,对身边的校本资源、地方文化特色挖掘不够深的现象,不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综合实践方面:学生喜欢综合实践课,但不知道如何去参与。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活动,还是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少,教师缺少实践意识,不能把综合实践和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七、实施建议:

我们课题小组针对农村小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一)、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挖身边的学校文化进行校本课程研究。

(二)、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三)、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学习

(四)、改变学校课程结构,从兴趣入手创新学生学习方式。

农村小学师德师风问卷调查报告【经典】

一、调查目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家长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程度,同时也为了了解家长对学校发展的期望,以便及时掌握广大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看法与建议,从而更好地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xx年6月末我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全校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65份。调查问题的设置主要包括对孩子的在校表现、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校的管理、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对教师的评价。调查对象为我校在校学生家长,被调查的学生家长对此调查给予了较大的重视和支持,收回调查问卷989份(部分家长因工作冲突未参加校园开放日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此次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结果

通过对回收的 98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如实地掌握了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看法和建议。调查显示学生家长对我校的总体满意度普遍较高,具体评价情况如下表:

序 号调查内容“比较满意”及“满意”以上人数所占比例

1对孩子的表现83784.6%

2对孩子的学习成绩79680.5%

3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96297.3%

4对学校的管理88589.5%

5对学校的教育质量93594.5%

6对教师的工作97298.3%

现对调查统计结果并结合我校实际工作作简要分析:

(一)对孩子的表现比较满意,认可学校管理

通过此次调查,“对孩子的表现”比较满意和满意的调查问卷共有837份,占84.6%.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教学的严格管理促使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我校地处开发区,生源大多数为农村小孩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多孩子平时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主要教育来自学校教师。家长把教育孩子的更多期望放在了学校和老师身上。学校从实际出发,在办学的起始阶段一直以“规范”为抓手,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养成教育措施,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坚持在活动育人,使广大学生养成了良好了的行为习惯。为此,广大家长对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的管理工作表示肯定。

(二)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满意,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期望值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广泛的认可。有796位占80.5% 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满意或满意。我校生源大多数为农村小孩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多学生原来就读于村小或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成绩等各方面都表现得不够理想。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我校就读,经过几年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稳步中提高,家长对此比较满意。但也不排除个别学生学习习惯等仍旧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家长不够重视,家庭因素的影响,新近转学来的基础差,或者是身体缺陷导致。所以,我们广大教师更要有爱心和责任心,将目光更多地关注于后进学生的发展。

(三)对教师工作评价甚高

调查显示,有 972位占 98.3% 的家长对学校教师的工作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普遍认为广大教师工作认真、对学生负责。认为我校的师德师风良好,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的责任心强。学校提出的“做老师就做好老师”的理念留给广大家长很深的印象。

总的来看,通过我校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发展,学校整体实力不断提高。从学校在公众中的形象到学校的内外管理,从学风到校风,从育人环境到社会评价逐年攀升。正朝着品牌学校的目标不断迈进。

三、家长对我校提出的意见与建议

此次调查不仅是为了掌握对学校的评价的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调查也建立了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调查得到了众多家长的宝贵意见。综合来说,家长们认为我校正处在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过渡阶段,在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思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更要重视学校走内涵发展的路线,打造品牌学校。以下是家长提出的主要意见与建议:

1.教学方面:要加强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自学能力和知识运用于生活能力的培养。

2.特长培养方面:希望学校能多开展一些课外兴趣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沟通能力。

3.家校多联系:因为校园安全问题,现在家长只能在校园开放日的时候进入校园,一学期联系一两次觉得太少,对孩子在校表现了解得不多。学校今后要充分发挥家访、家校路路通等沟通交流方式,和家长取得尽量多的联系,使家长更放心。

综上所述,此次调查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显示了学生家长对我校工作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在肯定我们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为我们学校的发展提出了诸多问题与宝贵建议。家长的认可,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激发了我们打造品牌学校的信心和决心。“沉稳迈进每一步,灵动发展每一天。”学校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努力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争取尽快实现“建一流品牌、办特色学校”的近期办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为实现“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学校”的中长期办学目标而不懈奋斗,给家长和社会一个满意的答复。

【第3篇】2022年农村小学调查报告

2022年农村小学调查报告

2022年2月份,笔者春节从北京返回地处中原的老家。一路走下去,从京城到市里,再到县城到村庄,所到之处,聊起天来,人们都不由自主地会聊到教育,聊到孩子。上至七八十岁的退休老教师、老农民,下至正在面临着孩子上学问题的三十来岁的年轻父母。他们都会关心教育、关注教育。可以感受到,教育,在基层老百姓中,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民生问题。在数日的调查中,乡亲们围绕着自己的、孩子们的教育经历谈了很多,笔者发现,或多或少都和村小有关。笔者的村庄里有一所小学,因为地处中原,我们就称呼她为“xx小学”吧。不同年代的人谈起中村小学,就构成了xx小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笔者就以中村小学为原点,勾勒调研的主要内容。

一、村小的兴盛:从能上初小到义务教育普及

老人们都说,在他们小的时候,能够上几年学的人,少之又少。解放前中村没有学校,只是一家私塾,老先生带几个孩子,老师地位也不高,普遍流行的是,“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学的内容也多是《三字经》、《百家姓》等。家长们的期望,大多是认得几个字,不当“睁眼瞎”就行,读书做秀才,毕竟只是绝少数人的事情,那都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哪里是平头老百姓能想的?

1947年一解放,村里就办起了小学,先是在地主家的宅院里,后来又专门新修了学校,这就是中村小学。适龄的、超龄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够进学校门了。生于1950年代的村民,大多数都能够上完“初小” ,因为学校就在村里面,方便得很。但是,由于物质贫乏生活贫困、兄弟姐妹多负担重,学生们大多要完成繁重的劳动后,在听到上课铃时才跑着进学校。很少人能够读“高小”,因为高小在村外的乡镇,要带着粮食,又无法兼顾家里的劳动,所以家长也就不让上了。我父亲常常会说起,他作为家里的长男,没有能够读高小,早早地在生产队里劳动了。他很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被爷爷看见了,就会被训斥“还点着灯,不费油吗?!快点儿灭了!”。虽然只是读了初小,父辈们基本上都能识文断字,很多人还保持了阅读、记事的习惯。同时,也让父辈有了强烈的供养儿女们读书的愿望,也为xx小学的兴盛提供了心理条件。

xx小学兴盛于1980-1990年代。1984年中村筹办了初中,兴建了新校区,小学和初中在一个校园里。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入学读书的。新入职的老师多,从外面也调了老师来。老师们大多认真负责,至今我还记得年轻的班主任如何教我们保护眼睛,如何要求我们写日记。这一时期,xx适龄儿童都读完了小学,读到了初中。上学时节,学生们三三两两地从各条胡同走向学校;放学时节,学生们从大门口三五成群地又走向各条胡同,恰如村庄里新鲜的血液在不停地流动,使得村庄充满了生机。

上大学的人也越来越多:1961年中村出了第一个大学生,他考入了名牌大学——xx大学。此后在很长时间里他都是xx唯一的大学生。1980年代中村出过四个中专生。1990年代,我同村的同学中,三个读了中专,两个读了大学。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以为,上小学就是要上自己村里的学校。

二、何以衰落:村小逐步空心化

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六十年来,我家乡的教育经历了大发展之后,如今面临着城市化进程中发展的大问题。直观地呈现为县城小学的超大班额,村庄小学的逐步衰落。孩子越来越少,老师没有精神去教,在现有的情况之下,学校也不可能再补充新的教师。记得梁鸿在《中国在xx》中写道,xx学校变成了“养猪场”。而我原本以为,中村作为一个有着五六百年历史的两千多人口的村庄,一个不仅有小学且有初中的学校,生源不会流失那么严重。几十年来,一年级新生都稳定在五十人左右。然而,2022、2022年,连续两年招生都少于10人。孩子们大多数都去了县城上小学。xx小学的衰落状态,已经是每个关心着它的人不可否认的了。其结果,一方面是县市的大班额,小学生常常一个班超过百人,三个孩子一张桌,老师都要带着麦克上课。老师很多的精力放在维持课堂秩序上,孩子们时常有的孩子一个学期也没有机会回答一次问题。另一方面,是村庄小学的了无生气。

对于我所提出的“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县城里去”的问题,家长们、乡亲们的答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认为村里的教育水平太低,想让孩子到县里接受更好的教育。村里的教育水平太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师资问题”。一是觉得老师没有责任心,“不办事”,教得“不中”。xx小学现有8名老师,除了两名幼师毕业的老师外,其余6名都是本村的民办教师转正而来。家长们都非常清楚他们的背景,其中有的老师小学本就没有毕业的,只是因为关系进了民师队伍,然后又“暗箱”操作成了公办教师。几个家长反映说曾经多次找校长换老师,坚决不能让xx教。校长很挠头,说,我也没法儿叫他下岗。“没一点儿办法,就拉倒了(就算了),但凡有点儿办法,那就得给孩子找个好点儿的学校!”。除了对老师们本身的文化水平、教学水平不满意之外,乡亲们对一些老师的道德水平也颇有微词。广为流传的段子是“哥啊,咋又是你呀?!”这话据说出自派出所抓赌的警察。“哥”,就是学校的校长。校长、老师们经常打麻将、赌博,这让家长们很不放心。二是学校里的确开不齐课。学校根本就没有体育、音乐、美术、英语课教师。对于现在想让孩子全面发展的父母而言,这也是选择让孩子去县城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因为外出打工,父亲不在身边,妈妈、爷爷奶奶没有太多能力管教孩子,干脆就送到县城里,寄宿制的,省心。家长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寄宿制的学校,一切都有专人负责,孩子应该会更好的。

再次,也有跟风的原因。别人家都把孩子送到外边儿读书了,你不去,“显得比别人矮半截”、“显得你没本事”!也害怕将来孩子埋怨自己,不给创造好的教育条件。 所以,也有一些家长,尽管很犹豫,不愿意让孩子那么小就离开自己,也担心“一个班里那么多人孩子学不好”,但还是托人找关系,花钱把孩子送进去。

综上所述,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并不是家长们积极的自主选择,而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并不是去留皆优,优中选最优的选择,而是去留皆忧,忧中选少忧的选择。把孩子送到县城

后也是忧心忡忡,他们也朴素地意识到,一个班里“百十号人”,“老师哪儿顾得过来”!有些孩子的作业,老师是根本就没有批改过的。诚如家长们所言,“如果自己村的小学能够教得好,谁愿意把孩子独自丢在县城里呢”?“再怎么着,在家吃得也会比学校好!”然而,如今,他们越来越多地家庭分离:男人们独自在大城市里打工,孩子们独自在县城里上学,女人、老人们独自留在村子里守着土地、带着更小的孩子。

在教育部实施一系列义务教育均衡化政策之后,村小的硬件条件和县城小学的条件在逐步缩小。然而,作为教育之魂的师资间的差距却是越来越大。城市化的进程为优秀师资提供了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而向下流动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2-2022》的调查显示,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xx.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xx.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xx.3%为“向上流动”,xx.2%为“平行流动”,只有x.5%为“向下流动”,而且流动者多为年轻教师、高职称教师和优秀教师。

在回乡的路上,遇到不少做老师的老同学,他们都觉得教师工资太低了!我初中时的老同学中师毕业后,夫妇二人都在一所村小教书。好在2022年她丈夫通过考试,到了县里新成立的小学,又买了学校的集资房,“生活这才好了些”。她告诉女儿说,“你就是拉棍要饭,也不能再当老师!”。这让我特别地吃惊!记得1993年,我们中学习最好的人就是要上中师的。有许多人,复读数年,就是为了考中师。而今,许多人却为教师身份叫苦不迭了。我细细追问,老师们说,这也和学校领导有关,一些校领导歪风邪气,老师下功夫教,不如给他送礼、搞好关系重要。这表现在职称晋升、职务升迁、绩效工资方面特别明显。在生活清贫之外,精神苦闷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校长整天说,不出事就行,别的就不用管了”。“我所能做的一大好事就是,把那些愿意学习、学习不错的学生,想办法弄到县城里的学校。”我的老同学如是说。她自己也一直在寻找机会离开村小,一如当年要努力考上中师。

那么,村小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吗?能不能让“自己村的学校”活起来,焕发出活力来呢?我和乡亲们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

三、以何重振:怎么样让农村的学校活起来?

能否有好的师资是农村教育能否活起来的关键。但怎么样让“自己村的学校”活起来呢?乡亲们认同老师们的工资的确不高:“老师们的工资,两千多块钱,的确不算高”。但是,他们又认为,和老师们的付出相比,两千块钱也不算低,“再说他们还都有地”。乡亲们认为,村小里的老师,也得分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那种中师、大学等“正牌”学校毕业的老师,村里也没有地的,教得好的。这部分老师应该大幅度地提高工资和待遇。另一部分各种转正的老师。他们有地,每月还有两千多块钱,村庄里的生活成本也低,他们是生活得很好的,也没有什么压力,经常打麻将。这部分老师,就应该清退。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这部分老师中,也会有很有责任心、教育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他们认为,这部分老师,也应该归到第一部分老师里面。如此反复,讨论的结果,不再以是否有承包田为标准,也不以学历、出身为标准,而是以是否胜任教师工作、品德行为是否符合师德为标准。

所以,想要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想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大家认为,还是要整体规划教师队伍。首先得清退不合格的老师们,特别是那些品德、修养根本就不适合做老师的人,给些钱也好,就是不能让他们再教了。然后,培训现有的师资,同时,招聘新的教师。现在这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愁没老师。要用高工资招聘新的、好的老师。他们甚至说,就是大家再集资出钱也可以,只要能有好老师。

强化农村师资培训,对教师基本教育理念的重新启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当务之急。重整教师队伍,自然是根本之策,但事关历史,又涉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问题,绝不是教育一家能够决定,也不是短时期可以解决的。恐怕真的要靠历史自身来消化。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培训,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基本教育理念的启蒙,就成为挽救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不仅一些老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而且,模糊不清的观念在老师们中盛行,亟需澄清。

在我回乡调研的日子里,时常听到乡亲们抱怨说现在的老师都不怎么管学生。学孬学好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儿,老师没啥责任心。我觉得这在乡村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把它和现行义务教育体制连结起来思考,我认为这是源于在传统的升学压力消失的情况下,老师们没有积极性。但在和家长的一次偶然聊天中,我意识到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教育理念的问题。

她问我:“现在他们 都说,教育部有文件,不叫管学生,愿意学就学,不愿意学拉倒!有这一条冇?他们说这个都上了教育法了!”我吃了一惊!她继续说,贺老师没法了,既不叫打,又不叫站,看见调皮捣蛋的学生怎么办呢?就让学生蹲在那儿,蹲得时间长了,脚都麻了。就让他去坐一会儿,脚不麻了就再去蹲着。她说,教育部不应该规定得这么死,还不如给学生点儿压力了,这样学生能学好些,老师还能有点儿责任心。

我向她解释,无论是教育法,还是教育部,都没有规定老师不能管学生,而是讲老师不能体罚学生。村里老师,之所以把这一规定理解为不让“管”,大概是长久以来“管就是体罚”、“体罚就是管”的传统。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单一到体罚,不让体罚,就理解为不让管,从而放弃对学生的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又或者,单纯地避免明令禁止的体罚形式,不让罚站,就罚蹲。绝不是说不能惩罚学生,更不等于说不能管学生,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要求老师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很多事物,包括教育,往往在过渡时期会更糟糕,以前的传统在消失,被禁止,而新的观念、规则又处在旧传统的解读、消极的抗拒之中。村小的教育,就处在这样的境况之中。因此,亟需对农村教师进行教育理念、教育法的启蒙,结合传统上的习惯做法和现在的理念、要求,有针对性地正本清源,提高教师们的认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村小的吸引力。

此外,做好农村学校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管理是重要抓手。“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中小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决定了校长的在学校发展上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的品行、水平,对教师队伍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2022年教育部所实施的针对农村校长的国培计划,值得期待!培训如有实效,功德无量!但想要有实效,恐怕需要下大功夫!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3篇

2022年农村小学调查报告2022年2月份,笔者春节从北京返回地处中原的老家。一路走下去,从京城到市里,再到县城到村庄,所到之处,聊起天来,人们都不由自主地会聊到教育,聊到孩子。上至…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小学调查范文

  •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3篇
  • 农村小学调查报告3篇64人关注

    2022年农村小学调查报告2022年2月份,笔者春节从北京返回地处中原的老家。一路走下去,从京城到市里,再到县城到村庄,所到之处,聊起天来,人们都不由自主地会聊到教育,聊到 ...[更多]

农村报告热门信息

网站地图